商品房与保障房,一个价格高企,另一个专供保障,两者性质、税收、价格迥异。但如今,遭遇发展瓶颈的楼市在探索新解法,这两者之间的通道正打开。
记者在基层调查发现,江苏、四川(楼盘)、山东、湖南等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正在积极推进存量商品房改为保障房:力求既能化解商品房的库存,又能破解保障房的资金短缺问题。不过,这种楼市新解法并非一帆风顺,政府当“买家”如何化解寻租风险?开发商是否乐意?群众能否受益?这些问题都引人关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一些地方把城市的存量房改成保障房,可以把政府对困难群体的兜底和商品房存量的消化有机结合起来。以西部一省会城市为例,2015年投入国开行的贷款205个亿进行棚户区改造的货币化安置,按均价1平方米6000元计算和70%的货币化安置比例,可消化200多万平方米商品房面积,占这座城市整个商品房年度投放量的十分之一。
据记者调查,当前主要有三种方式推进存量商品房改保障房:政府部门直接回购社会房源,以不同方式提供给住房保障对象;不以任何方式组织房源,以货币补贴的方式,鼓励住房保障对象购置社会存量商品住宅;政府部门充当中间人,为棚改居民和房地产企业牵线搭桥,集中组织房产推介会或组织团购,以货币安置的方式支持棚改居民购置位置合适和价格较低的房源。
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防范权力寻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冯俊说:“选择什么区位的房源和怎么定价,都是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必须提前进行制度设计,避免政府提供给低收入群体和棚改群众的福利变相转化成给开发商的福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飞建议,应对政府部门在参与搭建存量房和保障房桥梁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做好资金监管,防止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等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
部分城市实践证明,只要政策制定合理,决策科学,在存量商品房改保障房的过程中,就能实现居民、政府与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据江苏常州(楼盘)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市场处处长陆金峰介绍,目前常州已累计收储房源约3000多套,2700多户公租房家庭住进了政府收储的房屋。他算了一笔账:按3000套房源计算,如通过集中建设,一套房子从征地拆迁、建安工程到简装需30万元,3000套总投入9亿元,一年支付给银行的利息就要7000万元;而通过收储社会房源,3000套房子一年的租金只要3000万元,还不到建设资金贷款利息的一半。
企业同样在此过程中受益。中南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在江苏镇江(楼盘)、淮安(楼盘)等地进行了存量房改保障房的尝试,总裁陈小平说:“虽然没有盈利,但起码也没有亏本,因为房子空置在那里没人买,一年的财务成本就要上涨9个点。”
尽管成效初现,但存量商品房改保障房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目前部分城市还缺乏规范的操作细则,尤其是如何选择房源和定价方面难以把握,而且市场上缺乏相应的住房产品。从政府采购程序、选房标准和资金监管等方面相关指导政策和操作规范有待细化。另外,现有存量房的造价及税费成本较高,而保障房相应补偿标准与普通商品住宅市场定价差距较大,房地产企业积极性难以调动。据新华社
南湖新区10300元/m²
城南区域23000元/m²
运河新区7500元/m²
周边区域15000元/m²
南湖新区8200元/m²
南湖新区8050元/m²
中心区域60万元
中心区域28万元
湘家荡度假区340万元
南湖新区410万元
南湖新区180万元
南湖新区17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