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州“古钱币”大楼到央视“大裤衩”,再到苏州“大秋裤”,在越来越追求设计感和国际化的今天,似乎从来不缺少“奇奇怪怪”的建筑。
故宫角楼,这座历经六百年沧桑的建筑遵循了许多风水的规则。
奇怪建筑之一:广州“铜钱楼”
奇怪建筑之二:苏州“秋裤楼”
“丑”,是不少国人对这些奇葩建筑最简单也最粗暴的评价,然而,不谈审美,从风水上来说,这些建筑大多也是不合格的。
先别急着说风水就是迷信,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三大支柱,除了追求外在美的营造学,注重人居环境的造园学,建筑风水学也是其中一项,其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贵祥认为,建筑风水蕴含某种玄妙的成分,但如果将这一成分的意义和作用无谓地夸大,则会曲解古代中国人对建筑空间思考的真实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许多富有哲学思辨色彩的或科学合理的东西,都被披上了一层巫术的外衣,推衍数千年之久。”
本报记者 许亚薇 贾凌煜
“大裤衩”的异样气场
在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讲到中国以后不要再搞奇奇怪怪的建筑。对此,风水师陈益峰认为,一些奇怪建筑一方面对很多人的审美提出了挑战,从风水上来讲也不符合要求。
比如央视大楼“大裤衩”,是一座斜体建筑,从风水上来说,房子的山墙应该垂直于地面,稍微斜一点都不行。央视大楼专门做的斜体,站在楼下感觉十分“凶恶”,员工使用起来应该也很别扭,每一间办公室都是不规整的,包括电梯上下也很复杂,所以在功能和外形上都有问题。潘石屹建的银河SOHO大厦,采用大弧线建筑,在整体风水和功能上跟央视大楼差不多,也不“达标”。
对此,山东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邓庆坦也有相似见解,建筑应该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展现自己的特色,央视大楼坐落在北京古城,确实脱离了北京本身的文化氛围。
对于不少人诟病的椭球壳体外形的国家大剧院,学者大都持不赞同的态度。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学者表示,最大的问题不是国家大剧院的形态,而是剧院的内在结构问题,几个剧院放在一起是没必要的,会互相影响。从使用功能上讲,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邓庆坦认为,这类建筑一时让人感觉到视觉冲击力,猛地一看,耳目一新,但不会长久,审美价值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追求奇怪的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致命伤。“有些奇怪的建筑,今年拿大奖,明年就可能成为最丑建筑。这样的获奖有意义吗?苏州园林不是因为得奖才有魅力,而是它本身的文化价值。”
“建筑是有文化的,创新是有文化的创新,如果不含文化,实际上就失去了建筑的意义。”邓庆坦说,现在,中国建筑师一直被如何将中国特色融入到设计中所困惑,也为之不断努力着。在日常设计中,传统的建筑形式一直在被使用着,不过却是一种倒退,因为现在建筑师缺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设计师可以模仿建筑的符号,却不能模仿其内在精神。
影壁墙的风,故宫里的水
“大裤衩”所悖逆的建筑风水学,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三大支柱之一,以“天人合一”作为其文化内涵的核心,已经延续了几千年。
如果你去过河南濮阳仰韶文化遗址,就可以看到距今6000多年前,古人就形成了东南西北的方位概念,并对天地人的关系有了自己的理解,这实际上就是风水的雏形。
风向和水流,构成了风水学说。
在中国人的环境观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甚至以风水的形式被固定下来。
“拿山东来说,青岛的水比济南旺,不过济南位于泰山北麓,山脉雄厚,山水结合,更适于作为省会。”在山东大学建筑学系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看来,除了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经典建筑,历史上名人的故居,隐藏在山间的古村落,甚至最普通不过的民居里,风水的影子无处不在。
“曲则贵吉”,中国的建筑文化从来离不开水,从秦宫的一池三山到江南的园林水榭,无不与水有关。
人们都知道,故宫里流淌着一条小河,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并从几座重要的建筑前流过,按照五行相生中金生水的道理,取名金水河。如今在高档酒店、住宅小区里面建设人造喷泉,也有类似的寓意。
风水中的“风”同样体现在不少古建筑中。
沿用几千年的四合院,方方正正,坐北朝南,进院还有一个影壁,除了四合院,在故宫里,几乎每一座院落、宫室都设有影壁,有木制的、石制的,也有琉璃制的,这是有讲究的。
设置影壁墙,不仅是为了美观。《水龙经》中有“直来直去损人丁”的表述,院门内的影壁墙可以有效阻挡“气”直来直往,让气呈“S”形绕着影壁而行,以减慢气流速度,使其不散。
“不仅是为了改变寒冷气流的走向,旧时的院落,白天多是大门敞开的,如果没有影壁墙,门外的人可以直接看到院内人们的活动,这会让居住者因为被注视而产生紧张、不安全之感,私密性、防御性不强。”上述山东大学建筑学系教授解释,有了影壁墙,可避免外人的偷窥和打扰。
建筑风水讲究调和,不反大自然
风水里蕴含的是中国古人最朴素的生活向往和生态和谐观。
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历时14年建成,至今已沐浴600余年沧桑,在设计建造时便遵循了许多风水的规则,例如“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前朝指宫殿的前面是百官议政的朝堂,后市指皇宫后面有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左祖指皇宫的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右社则是皇宫的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坛。“前朝”工作,“后市”生活,“左祖”祭祖,“右社”祈祷物产富饶,这种风水设计,在满足帝王宫殿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表达了国富民强的美好愿望。
在四合院等古建筑中的影壁墙,雕刻着各种图案、文字,营造出的吉祥气场,也对居住者形成影响,如牡丹荷花砖雕图案,牡丹寓意富贵,荷花寓意和顺。
虽然风水学在民居、园林等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最初风水只是在古人寻找墓地时使用,理论是葬地内有生气,可以为后人带来福祉。因此古人选择墓地时讲究生气凝聚,即风吹不到、有水流可以阻挡其流动的地方。以明十三陵为例,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前小河曲折蜿蜒。陵墓的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
“藏风聚气”、“山环水抱”和“龙真穴的”早已成为建筑风水的关键词,直接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今天看来,包括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在内的中国建筑,其最重要的文化特质便是“天人合一”。正如世界科技史权威、英国李约瑟博士所说:“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
“风水流传至今,一方面含有审美的成分,另一方面,古代风水学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今天建筑行业能吸收的正是这一方面,是一种自然观,是生态环境学。”邓庆坦说,风水是一种文化,就跟“过年”似的。建筑风水文化,是中华民族一种传承有序的民俗现象,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对居住环境进行地理选址布局的一种实用国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风水就是风水,不是科学不是迷信
在中国历史上,与风水有关的讨论从未停止过。每当有人试图全盘否定和打倒“风水”时,便会有人站出来做一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肯定与支持。周而复始,“风水”以“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在肯定与否定之间轮回。
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对风水学说嗤之以鼻。“风水之说绝对不是科学,而是阻碍中国人发展科学的祸害。”在他看来,建筑风水建立在易学基础上,《易经》里有很多智慧的东西,但两千年前的一本书,不可能管得了现在的规划和建筑。四合院里的水不能直着流出去,要拐两个弯,这是建筑风水上的讲究,认为水就是财,但现在谁还会相信水是财?用现代建筑理论来解释,水拐两个弯再出去根本就是多余,还有可能造成排水不畅呢!
在探讨风水到底是科学、是民俗还是迷信时,如果将其看做传统文化,或许更加客观。
南怀瑾老先生曾说:“任何一种文化,能够流传几千年,必定有其存在的真理性,许多人一听说风水,马上称之为迷信。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盲目下断论,本身就是一种更深层的迷信,迷信于自己的判断力。”
上述山东大学建筑学系教授认为,风水蕴含了古人几千年建筑的智慧,每一种安排布局都有道理,就和世界上许多无法解释的事情一样,等待着人们去研究了解。不能因为不了解,就简单粗暴地盖上迷信的帽子。如果是这样,这对风水学、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都不公平。
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教授渡边欣厷曾发表《汉族的风水知识与居住空间》,其中提到无论把“风水”看成是“迷信”还是“科学”,其结局都一样。如果把“风水”看成是“迷信”,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真正理解风水先生的知识;反过来,即使把它看成是“科学”,结果也只能把“风水知识”体系割裂开来。可以说,离开风水,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接受了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如果能摈弃固有知识习惯的干扰,不存偏见,与民间大众共同去理解“风水”,那么,就能洞察到中国传统建筑的“黑匣子”。因此,用“风水知识”才能理解“风水”,它既不是“迷信”,也不是“科学”,“风水”就是“风水”。
再说回“奇奇怪怪”的新建筑,上述山东大学建筑学系教授说,中国古建筑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建筑的形体、构建,都包含了绘画雕刻、风水学、美学及传统的哲学思想。但是现在,新建筑一个字—俗,古建筑一个字—拆,让人痛心不已。
日本设计师近几年得到世界多数国家认可,就是因为和本土地域特色结合得很好,值得中国设计师借鉴。正如北京西客站、陕西历史博物馆一样,在规划建设现代建筑体系时,人们应充分了解当地的环境、气候、民族、风俗习惯、古建筑特点、风水等情况,从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内涵,获得创作的灵感和题材,建造出既是传统的、民族的,又是现代的建筑物。
南湖新区10300元/m²
城南区域23000元/m²
运河新区7500元/m²
周边区域15000元/m²
南湖新区8200元/m²
南湖新区8050元/m²
中心区域60万元
中心区域28万元
湘家荡度假区340万元
南湖新区410万元
南湖新区180万元
南湖新区17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