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土地市场火热,折射出开发商对未来行政调控手段退出、享受城镇化“盛宴”的乐观预期。应当承认,楼市调控模式从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切换已显现端倪,但需要警惕的是,调控转轨不可能朝发夕至,更不等于政策放松。事实上,转轨成功更需既有政策的护航和市场环境的平稳。
楼市调控转轨的预期是近期土地市场和新房市场升温的主要原因。现行的楼市调控模式是行政主导,突出表现在限购、限价、限贷的“三限”上。这种行政主导的模式对于短期内抑制房地产泡沫放大有一定效果,但也遭遇了“越调越涨”、假结婚、假离婚怪相丛生的尴尬。目前经济结构调整步入“深水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去房产化,政府简政放权、推动职能转变,楼市调控模式向市场主导型转轨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
多种迹象显示楼市调控步入转轨时期。从今年3月以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和高层表态来看,房地产调控言之甚少,提及时主要强调两方面内容:一是保障房建设,强调加快落实建设任务,健全分配制度,推进公租房、廉租房并轨;二是加快建立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房产税改革试点下半年可能会有实质动作,此项改革被视为楼市调控模式加速向市场主导切换的风向标。可以预期,市场主导的调控模式将以保障房为核心,以保有环节征税为抓手。
调控转轨不能误解为调控放松,恰恰相反,着眼于楼市短期稳定的周期性政策应保持稳定,以防止房价脱缰式的上涨,保障市场环境的平稳,为调控模式的成功切换护航。历次房地产调控显示,行政主导的模式将重心放在抑需求上,在地方财税体系等长期制度改革未完成的情况下,如果匆匆放开“三限”,房价的报复性反弹恐难避免。
从目前的市场走势看,一线城市的楼市环境有脱离“平稳”状态的风险,而“平稳”状态是调控部门、开发商、购房者都能接受的市场环境。风险的直接表现就是抢地大战和房价上涨预期再度强化。公开资料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在5月份出现总价或单价“地王”,并且前5个月的土地出让收入逼近去年全年水平。部分热点区域地块楼面价短短1个月上涨近50%,超过两个月前的在售商品房价格。地价上涨强化了房价上涨预期,并与目前新房市场量价齐升的局面叠加,加剧一线城市楼市可能“不稳”的担忧。此外,不少地方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仍未打破“造城运动”的思维,做大土地收入“蛋糕”的动力强劲。一些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也尚未打破,舍不得房地产这个政绩工具,落实楼市调控政策不积极。
鉴于此,目前探讨行政调控的全面退出不合时宜,更可行的是在坚持市场逻辑的前提下,对既有政策进行完善和修正。例如,优化预售证管理,加大市场供给;强化闲置土地监管,重罚囤地行为。当然,更紧迫的是又好又快地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扩围,使其发挥楼市“稳定器”作用。
南湖新区10300元/m²
城南区域23000元/m²
运河新区7500元/m²
周边区域15000元/m²
南湖新区8200元/m²
南湖新区8050元/m²
中心区域60万元
中心区域28万元
湘家荡度假区340万元
南湖新区410万元
南湖新区180万元
南湖新区17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