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日,伴随着春季广东三展的陆续落幕,家具业内上半年的“动作”、“趋势”和“市场”也让业内人士了然于心。但许多观展的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展会上一眼望去,“相似”的产品太多了。尽管展会是一个行业交流的平台,但依旧是许多小品牌“抄袭”的大舞台。
(广州家具展上展出的家具产品)
近日,伴随着春季广东三展的陆续落幕,家具业内上半年的“动作”、“趋势”和“市场”也让业内人士了然于心。但许多观展的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展会上一眼望去,“相似”的产品太多了。尽管展会是一个行业交流的平台,但依旧是许多小品牌“抄袭”的大舞台。
家具展上的“脸盲”
每一年的家具展,除了展出品牌新品外,一些企业间的“纠葛”也屡见不鲜。许多亲临家具展现场的人都表示,如同当前的整容热潮,许多人看到家具展上的产品时也仿佛患上了“脸盲症”,许多“长相”相似的产品让人看花了眼。
3月17日,拥有多喜爱、我爱我家等多个儿童家具品牌的倍安生活家居集团有限公司在其官方公共微信号上宣称“在东莞国际家具展的第二天,专利维权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展会现场查封了星星美墅涉嫌抄袭的几款床品,这些床品与倍安生活至白小屋拥有外观专利的羽迪系列床品的外观如出一辙”。而星星索、星星美墅等品牌的生产商东莞雅琴居家私有限公司则反击称“在世博园发生恒大美森美公司有预谋并恶意地在展会期间骚扰我司,根本没有维权中心工作人员在现场,也没有被查封,此事件会移交法律部门跟进处理。”
且不论两家公司孰是孰非,产品相近却是不争的事实。除了这两家,新京报记者在深圳家具展现场看到,家具展上的实木家具品牌、新中式家具风格品类大行其道,有一些小品牌的产品外观看起来和部分知名品牌格外相似,相同的材料、类似的外形,让新京报记者犯起了“脸盲症”。
“抄袭事件”频发
近几年的各大家具展,“抄袭”事件似乎成为了“标配”,许多企业也见怪不怪。而在家具展外,“抄袭”所引发的官司或纠纷也时有发生。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起,多个知名家具品牌都曾遭遇“被抄袭”的“痛”。2012年10月,双叶家具陆续起诉了两家家具公司侵犯其外观专利;2012年上海家具展上,北京依诺维绅家具指认麦斯得尔多款型号产品涉嫌抄袭,后反被麦斯得尔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并道歉;2013年深圳家具展,荣麟世佳与深圳市耀华宜家家具有限公司间就参展的柏森“大观”系列家具的部分产品是否涉嫌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权发生争议;2014年东莞家具展,芝华仕沙发认为顾家家居涉嫌侵权,向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申请证据保存,顾家家居随后发布《专利之争静待公断》声明,称该款沙发为自主研发产品并展示了专利证书。
2014年年底,北京世纪百强家具有限责任公司宣布将一统国际家居、宣毅(天津)家具有限公司和天津东升家俱制造有限公司三个品牌告上法庭,以侵犯了百强家具的设计专利为由,索赔金额超过1亿元。近日,这场备受瞩目的亿元索赔官司也在庭外和解,一统家具保证在签订和解协议后不再实施侵犯百强专利权的行为。
百强新家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弘毅表示,天津的两家公司向法院提请了管辖地异议,但被法院驳回,该案将择日开庭,而这两家公司目前还没有和百强公司有任何接触。
设计创新的“无奈”
某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家具行业的“抄袭”现象屡见不鲜的原因,终究还是因为设计的价值得不到广泛认可。该人士表示,家具业目前的“怪圈”是大家互相“借鉴”,真正花心思投入研发、设计和创新的企业少之又少。这位人士还表示,中国自古就有临摹一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案例不在少数,但大品牌往往会在借鉴之余加以创新,而小品牌则直接拷贝。
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国华表示,家具行业尤其是实木家具的竞争日趋激烈,自主创新的设计已成为衡量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家具行业的外观专利侵权现象频发,阻碍了家具行业健康发展,大量仿冒、抄袭的外观设计形成了难以打破的恶性竞争,为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提起诉讼也是无奈之举,希望家具行业对专利权的保护有更深刻的认识,积极开发自己的专利。
何弘毅表示,百强家具从建立之初就非常注重知识产权,不仅是最早与国外设计事务所合作、购买优秀设计产权的企业之一,而且是最早给家具产品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的企业之一。但抄袭的成本如此之低,并且还有消费市场,实感无奈。
家具市场同质化严重
当“抄袭”成为一种习惯时,家具市场同质化变得严重起来。设计师王小峰从广东观展后的体会是,目前市场上的家具产品基本形成了几大阵营,比如简约美式,许多品牌都推出了类似风格的系列,在造型、选材等方面颇为接近。又比如今年比较明显的新中式,许多大品牌都推出了带有明显改良中式味道的家具产品,甚至名字都取得类似。
圣华家具董事长葛永明也表示,国内的很多家具企业并未意识到“抄袭”的恶果,他们习惯性地享受抄袭以及用最小的成本及代价换取最丰厚的商业利润,这一看似精明的商业智慧,却直接把创新的原动力扼杀在襁褓之中。
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陈宝光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设计需要创新,并不能因为创新成本比较高就放弃了。“抄袭”是家具行业的“原罪”。今天,抄袭已经成为了一个毒瘤,阻碍了行业的创新,阻碍家具设计的发展。协会曾于去年年底制定了一个“中国家具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希望建设一个清正的家具设计新风尚。
“品牌烙印”待形成
在国际家具产业中,“制造大国、品牌小国”正是国际市场对中国的评价。缺乏远见与卓识及战略性思维,缺乏对品牌深度的理解与足够的认知,短期利益凌驾于长远利益之上正是中国家具企业经营者们最大的理念问题。家具企业要杜绝抄袭,仍要形成自己的品牌烙印。比如,精选原材料、配备先进技术,从本质提升家具的产品质量,即便外观被抄袭,但想抄袭家具本质,则需要耗费巨大财力,这不是抄袭的企业能够做到的。此外,在产品上附着品牌烙印,是与其他品牌产品最好的区分。苹果为什么能成为苹果,就是有其品牌烙印。各大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所以在产品上更加鲜明地表现出自身品牌的定位,是品牌形成差异化区别最直接的办法。
知识产权认识待提高
当前中国,知识产权的意识处于一个提高的阶段。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部分企业对知识产权也重视起来了。但业内人士坦言,我国消费者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仍待提高。在国外,仿冒、抄袭的产品往往没有市场,而在国内,此类产品只要具备价格优势,依然有市场。但随着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应把知识产权作为创新的重要手段,让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知识产权。
(品牌只有从本质上形成了“品牌烙印”,才会不惧抄袭)
1网上抄袭频现
随着近年来电商的迅猛发展,家具行业的“抄袭”情况也从线下蔓延到了线上。在一些网络销售平台上出现了不少小作坊企业,不知道工厂在哪儿,只在网络平台销售,在这些小作坊的网店上,堂而皇之地标明“某某品牌风格”或“某某品牌原单”,使用的产品图片就是知名品牌的图片。一旦企业发现自己被抄袭,投诉到电商平台,或许只会做下架处理,而这些小作坊马上就能换一个款式继续抄。如果起诉这些小作坊的话,或许连相应的被告都找不到。
2起诉“划不来”
某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一款家具的销售周期一般就在1-2年,而从发现抄袭到收集证据再到起诉乃至宣判,周期甚至超过了一年。王国华表示,从法律层面来说,主要难点就在于收集对方给被抄袭企业造成了多大损失,这个数额确定一般比较困难。何弘毅也认为,以前家具圈有一些企业也遇到过被抄袭情况,但起诉到宣判,抄袭的企业早就把钱赚到了,而判决赔偿金额往往又不会太高,让被抄袭的企业觉得有些得不偿失,索性就不追究了。
3大品牌也抄
业内人士表示,在抄袭现象中,小品牌的抄袭并不能迅速产生影响,反倒是一些大品牌的抄袭对原创企业伤害很大。相关专家表示,目前家具行业内真正研究设计的很少,许多企业更愿意抄近道,一些具备一定研发能力的大品牌有相当的规模和渠道,其抄袭产品的速度有时甚至超过了原创企业的推广速度。
4“抄得老外都怕了”
从国际家居展“拍照”回来仿造,到如今走出去参展,中国家具企业看似迈出了巨大的一步,但抄袭现象依然让国际品牌“心惊胆战”。每年的米兰、科隆、高点家具展,拒绝中国人进入、谢绝拍照的事件不在少数,国际品牌来中国“打假”、告状也时有发生。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国际品牌想进入时却看到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产品堂而皇之出售,老外也坐不住了。